致敬大先生汤中立地球宝藏的探索者

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g/190710/7288900.html

他是慧眼识石、勇敢探索的勘镍人

他是坚定信念、开创学说的领航人

他是严谨治学、率先垂范的铸魂人

他为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贡献智慧力量

一起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

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

长安大学教授汤中立

人物简介:汤中立,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岩浆矿床的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我国“镁铁岩、超镁铁岩及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提出“深部熔离—多次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模式及“小岩体成大矿”理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对我国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荣获“甘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地矿部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和“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年被甘肃省政府和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园内的地质工作者纪念碑上,汤中立的名字被镌刻在碑文中。汤中立院士在矿产勘查实践和地质矿产理论研究方面的诸多贡献为金昌市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昔日的荒山戈壁变成了名扬四海的“镍都”,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使我国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行列。

新世纪以来,已至耄耋之年的汤中立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两类岩浆的小岩体成大矿”学说,促进了新疆、青海等多省区小岩体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并对我国大型金属矿山的环境问题和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温家宝与汤中立亲切交谈

01

慧眼识“石”

年,18岁的汤中立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国家最需要,但工作环境也很艰苦的地质专业。汤中立仍然记得开学典礼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们应当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要熟悉和掌握我们居住的地球。”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汤中立聆听了诸多学者的演讲、报告,前辈们献身地质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校园执旗者

大学毕业后,汤中立来到甘肃,在祁连山地质队开始了自己的地质生涯。年,担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队员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进行地质调查,配合并指导群众报矿。

一天,汤中立等人来到永昌县河西堡查看近期群众的报矿情况。在琳琅满目的矿石标本中,一块卵石大小、布满孔雀石的矿石标本引起了汤中立的注意。问清矿石标本的来历后,汤中立和同事们在报矿人的引领下,立即驱车赶到矿石标本发现地——白家咀子(后更名为“金川”)含孔雀石的岩体露头处。

在随后的两天里,汤中立和同事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这里肯定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铜矿,并向大队技术负责人陈鑫工程师做了汇报。几天后,矿石的化验结果出来了,这就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金川铜镍矿床最早的一份矿石标本分析报告。其后,陈鑫和汤中立赶赴白家咀子现场,布置了地面地质填图、两口浅井、六个探槽。随着勘探的深入,两年后,他们完成了第一矿区初步勘探任务,提交了矿区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白家咀子硫化铜镍矿床第一矿区地质勘探中间报告》。  

02

重大突破

当时,国家钢铁工业急需制造合金钢的“镍”,金川镍矿的发现和第一矿区的勘探成功,无疑是中国镍矿勘查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我国第一个镍工业基地的矿山建设和选冶厂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地质依据。

几年后,金川镍矿第一矿区的地质勘探已经结束,但第二矿区勘探迟迟未有突破。汤中立和同事们经过仔细观察,推测主岩体还没有打到,深部还有希望。也许是一种探索地下世界的勇气,也许是一种对科学的直觉,促使他们继续向下钻孔勘探,终于发现了富矿体。

后来经过专业勘探,当时金川矿床的已知储量翻了几番,镍储量达到万吨,铜储量达到万吨,共生和伴生资源还有钴、铂、钯、锇、铱、钌、铑、金、硫、硒、碲等,金川跃升为世界级超大型铜镍矿之一。汤中立和同事们完成了一次对地质科学领域探索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使金昌成为中国的“镍都”,并闻名于世。从此,中国由一个贫镍国进入世界主要产镍国的行列。

那年汤中立31岁,他用智慧、丰富的实践和坚定的信念在金川镍矿勘探史上和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回想起这段经历时,汤中立只是淡淡地说:“这些是全体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我所起的作用只是面对困难不灰心,勇敢地去探索而已。”

03

创立学说

20世纪80年代,从事了20余年地质勘查实践的汤中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七五”时期,汤中立开始从事中国镍矿床研究,提出“小岩体成大矿”的成矿模式,并创建了“小岩体成大矿”学说。

年5月,时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汤中立,应邀加入《中国矿床》一书编委会并负责编写了《中国镍矿床》相关章节。在《中国镍矿床》中,汤中立等矿床学家依据甘肃、云南、吉林、广西、四川、河北、青海等省区的矿床实例,阐述了中国镍矿的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镍矿的成矿规律。

通过《中国镍矿床》的编写,汤中立发现中国镍矿床的岩体都很小,这和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关于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权威观点相左。通过“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的研究,他系统阐述了深部岩浆熔离复式贯入成矿模式,这就是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这项研究成果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之后,汤中立依据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实际情况,基于一系列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倡导并创立了较系统的“小岩体成大矿”学说,这一学说至今仍被同行广泛引用并指导着新矿床的发现。

04

团队建设

年,汤中立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导,造山带成矿研究所所长。造山带成矿研究所成立于年,以岩浆矿床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为方向,紧紧围绕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该科研团队已成为我国岩浆矿床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其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