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南军民指挥使司研究

军民指挥使司是对于明朝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而实际上,对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的讨论和反思在明代就已开始。由此,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定边战役前后的滇西南军事形式1、麓川兴起与滇西南边疆形势

川王国,又称勐卯王国,而元朝跟傣族先民金齿往来,始于1261年。

元朝因其部族分布区域设为路、府,试图分割金齿地区。但到元后期归附的金齿部落的意志并不坚定,不仅元朝的设置被废除,而且元军还遭到金齿的反抗。此后,思氏崛起,统一金齿诸部。

元朝一心要征服思汉法,但以失败告终,使思汉法乘胜吞并周边地区。1382年冬思伦法被拥立为王。此时,明军刚统一永昌地区,在元朝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和展开经营。洪武末年,明朝控制腾冲,而定边战役后,明朝加强了滇西南的卫所建设。

2、定边战役与云南滇西南军事防线建设

1388年明军与思伦法正式交战,明军夺回定边,史称“定边战役”。定边战役结束后,思伦法加强邻近明军控制地区的防守力量,又派2000人到怒江上游的上江设防,瑏瑠对永昌、蒙化、景东等地形成包围、敌对之势。鉴于此并因定边、蒙化、景东离云南府较远,明朝吸取教训,继续移民屯田,设置卫所,加强滇西、滇西南地区的军事控制。

为防止麓川再次侵扰,瑏瑢1390年置景东、蒙化二卫;罢永昌府,改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初四日置永平、通海、鹤庆三卫,调临安等卫军驻守;七月十三日调白崖军屯守景东,十九日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四千户所。

二、永昌地区在滇西南防线建设中的地位

明清时期论及云南形势的论著,都会涉及永昌、丽江、曲靖和临安对保卫滇中的作用。永昌地区作为明朝滇西南防线的最西端,为西南土司区域入滇咽喉,对开拓和经营滇西边疆,对防范麓川,保障大理、楚雄、云南(今昆明)等腹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朝滇西南的军事防御体系不能没有永昌。

永昌地区在明代处于内地区和外地区之间,属于边缘地区。秦汉以前该地区已是链接中国和印度通道的重要孔道,在汉代成为中原王朝西南疆域的边缘。三国时期永昌地区被蜀汉、东吴政权所争夺,甚至此后的一段时期永昌地区不在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内。

唐代南诏兴起后,永昌地区成为南诏往西拓展的据点,设置大军将统领,凸显了这一地区重要的军事地位。

元代则将行省制度推行到云南,根据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统治方式,形成了内地区、边地区和边外区的格局。其中,边地区包括丽江、北胜、永昌、顺宁、景东、元江、车里、广南、临安等地。

永昌列于其间,成为经营百夷和缅甸的重要据点。永昌以东属于内地区;永昌西南是与百夷、缅甸密切相关的边外区,主要是三宣六慰地区,以当地酋长为长官,是羁縻统治区域。内地区、边地区和边外区之间不仅是设置不同,还有设置定位的区别。

边地区处于内地区和边外区之间,处于防御、控制边外区的地带上,在边外区不稳定的背景下,加强边地区的军队建设,对保障内地区的安定、使边外区不敢侵扰边地区和内地区相当重要。因此加强这些地区的军事建设相当重要。

除了控制外地区的地位外,永昌地区还有更为特殊的地位。永昌地区的特殊地位在于三面环夷,与内地有澜沧江阻隔。

若不加强当地的军事力量建设,一旦与内地的交通受阻,永昌地区就孤悬于外,得不到内地的支援。因此提高永昌地区军事能力,对加强和巩固明朝在永昌地区的统治,收复怒江以西地区,拓展明朝滇西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三、永昌地区户口和田赋状况

明代的户口分军户、民户、匠户,其中军户隶属于卫所,民户隶属于府州县,匠户隶属于工部,而土司统辖区域的居民则不计算在内。明朝统一永昌之初,永昌府所辖有永平县和施甸长官司。施甸长官司是土司统辖区域,其居民不算在永昌府的民籍之内。1395年规定,编民每110户为一里。

当年永平县编为九里,理论上有990户,若每户以4.3口计算,则永平县有编民4257口。这些编民以阿昌、蒲罗为主,且编为里前后的居民格局当不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1395年之前,永平县的居民也应以阿昌、蒲罗为主。永昌府所属居民情况,据光绪《永昌府志》,1395年金齿城附近民户编为10里。此10里民户实际上是原永昌府所辖民户,即理论上永昌府直辖民户1100户,则永昌府直辖编民4730口。以此推算,1390年之前的永昌府,包括永平县在内,所辖民户应在2000户,9000口左右。

此数目与曹树基统计的1391年、1393年云南全省户口分别为八万户、35万口,六万户、26万口。相比较,所占比例不到4%。若考虑1382年永昌地区所遭遇的麓川屠城来看,是比较合理的。永昌地区的居民曾遭遇大屠杀,人口减少是肯定的。

1390年之前永昌地区设有金齿卫和永平守御千户所,其中金齿卫辖五个千户所,永平守御千户所为两个。但实际上金齿卫所辖千户所的军丁是超额的。按照每个千户所1,120人的标数额计算,理论上明初金齿卫所辖军丁为7840人;但实际上金齿卫军丁数量远超过此标准,仅谪迁军丁已超过万人。

对比永昌地区府卫所辖居民数量来看,永昌府所辖民户明显少于金齿卫所辖数量。而且在1382年到1390年之间迁移到永昌地区的居民,基本都加入金齿卫籍。

1382年明军控制永昌时,设金齿卫,但兵力不足,旋即永昌府居民因屠杀而减少,故而1384年移中土大姓充实瑏瑠。从1382年开始,明朝还谪戍官员,发配卫所逃军至金齿。

因此可以看出永昌府因麓川屠城导致编民减少;而金齿卫因有谪戍人员的加入,户口增加,建制不断完善,甚至超编、超额。

洪武时期永昌地区的税课收入如何呢?

1390年之前永昌地区的田赋标准是按照1380年的标准执行的。由于缺少这时期永昌府田亩的资料,我们根据1390年云南省的户口田土情况取其均值。据梁方仲统计,1393年云南省的户、口、田土、夏税、秋粮的数量分别是59576户、259270口、田土空缺、夏税18730石、秋粮58349石。

据此,夏税、秋粮合计77079石,平均每户1.3石。在讨论永昌地区的户口时,我们估算出1390年永昌府有2000户左右,若以1.3石/户来估算1390年永昌府田赋数量,则永昌府的田赋为2600石。2600石的田赋能否支撑永昌府的开支呢?

根据《明史·职官志》中记载,不通官员的俸禄待遇,总需要钞600贯、禄米840石。这仅是官员的禄米,若再加上其所属各司吏员的俸禄及其他开支,应超过全年田赋的50%。

永昌府的田赋除了府衙开支外,还要供应粮饷不足的卫所。明朝控制云南之初,卫所粮食不够,出现各府州县供应粮食的情况。而在麓川占领景东后,明军又调军到云南屯征。此时各府州县的田赋应当也被用于供应军队所需。

总结

若历时性分析永昌地区的设置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在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设置之前,永昌地区不是羁縻控制,而是跟云南内地其他地区一样,是府卫并设的设置。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的设置,是撤销了原来的永昌府,将金齿卫改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结合当时永昌地区面临的周边局势以及永昌地区的居民构成、税课情况来看,其西南方向面临着已控制怒江流域的麓川政权,且当时永昌地区军多民少的居民构成使永昌府的税课不足以支撑府衙的开支,因此撤销永昌府是基于永昌地区现实的结果。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是加强永昌地区军事建设的重要举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