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往张掖的路上路过永昌,西汉武帝起,先后置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焉支等郡县,这个骊靬就在永昌。号称这里有一群金发碧眼的白人讲着一口甘肃话,住在一个罗马村。有没有即刻脑补画面?
永昌县焦家庄乡楼庄子村六队有个叫者来寨的村。号称是古骊靬城遗址,而骊靬城则是西汉安置古罗马战俘之城。
故事的来历是这样的: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而大败,战俘安排在安克条城,只有克拉苏的长子率领余人拼死突围。
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于郅支城(前苏联的江布尔城)。征战途中,西汉将士注意到单于有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进攻,土城外设置“重木城”防御,这正是当年罗马军队所独有的作战手段。这个记在《汉书·陈汤传》,后来呢?
英国汉学家德效骞年发表了《古代中国之骊靬城》,加上后来澳大利亚人哈里斯以及我国学者的添油加醋。这些罗马残兵就来到中国,住在甘肃骊靬多年,至今村民还净是高鼻深目、金发碧眼。
看起来引经据典的,还有不少媒体报道,你就信啦?呵呵。分割线之后,咱开始辟谣。
DNA鉴定
鉴定了大约位村民的DNA,抱歉,跟罗马人没半毛钱关系。当地村民的确有一些西亚血统,但不是罗马。河西历史上民族融合就没断过,有点欧洲人特征太正常了。
文献
《汉书·陈汤传》是讲到了一些罗马军队的特征,但后面写的是“诸卤获以畀得者。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说的很清楚,俘虏都送人了,一个也没带回来,就更谈不上咱还专门设了个县安置罗马战俘。
文物
70年代发掘的金关汉简和90年代发掘的悬泉汉简写的也很明白,骊靬这个名字在公元前60年就已经在用了。《汉书·张骞传注》:“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郡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骊靬(liqian),又名“犁靬”,西汉古城。那时候咱确实管罗马叫骊靬,20多年后打仗才遇到疑似罗马人,还一个都没带回来。时间压根对不上,怎么能说当代住在骊靬的人是就是罗马人。
其实当地老乡还是挺实在的:
“比萨是什么我不知道,
葱油饼子是常吃的”
我有故事还有酒,你来不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