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简称“洛”,古称神都,河南省地级市,总面积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平方公里,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约公里。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地处中原,位于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带。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北有邙山,东有嵩山等山脉作为屏障,北临黄河天险,黄河以北又是王屋山、太行山等险阻,东西南北分别有虎牢关、函谷关、伊阙关、孟津关等关隘控制交通要道,易守难攻,史称“洛阳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古代大型王朝国都的优先选择之一。
洛阳名称的由来
周武王灭商回镐途经此地,建洛邑。秦庄襄王元年(前年)秦封吕不韦为相国,以洛邑置洛阳县,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汉高祖五年(前年)2月,因汉为火德,忌水,便改洛阳为雒阳,暂定为都城。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年)曹丕建国号魏,魏属土德,又把“雒阳”改为“洛阳”。
洛阳的历史沿革
夏,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一直到桀,都以斟鄩为都城,斟鄩城是洛阳的第一座都城。商汤灭夏,定都西亳(今偃师市西南,古称尸乡),西亳城是洛阳的第二座都城。仲丁迁都于嚣(今河南郑州西北),后盘庚渡河南,复都西亳。
周武王率军东下,于孟津会八伯诸侯,然后渡河灭商。武王回镐途经此地,建洛邑(今白马寺东南),并迁九鼎于此。周成王五年(前年),成王派召公、击公营建东都。周平王元年(前年)平王废镐京,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敬王十年(前年),改洛邑为成周,取意“周道始成”。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年)秦灭周,洛邑属秦国。秦庄襄王元年(前年)秦封吕不韦为相国,以洛邑置洛阳县,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为吕不韦封地。秦王政十一年(前年),削吕不韦封地,洛阳县划入三川郡,为郡治。
汉高祖二年(前年)以三川郡,改置河南郡。汉高祖五年(前年)2月,刘邦于汜水称帝,定都雒阳(由洛阳改),属河南郡。5月,刘邦改都长安。王莽始建国四年(12年)2月,王莽定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改河南郡为保忠信,治雒阳。
刘玄更始元年(23年)10月,更始帝刘玄定都雒阳。更始二年(24年)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刘秀进驻雒阳。东汉建武元年(25年)10月,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刘秀建立东汉,定都雒阳。建武十五年(40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兼置司隶校尉,河南尹治雒阳县。建安十八年(年),撤销司隶校尉,河南尹属豫州。京都下设雒阳县(治都城)和河南县(治王城,即周之下都)。雒阳县治所在都城内,故称“京县”。
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年)曹丕建国号魏,把“雒阳”改为“洛阳”,定为都城。另置司隶校尉河南尹,撤销河南县,并入洛阳县,河南尹、洛阳县治所均在洛阳县内。
西晋,洛阳在都城。恢复河南县建制,河南尹复改为河南郡,同时在河南郡东部析置荥阳郡。洛阳、河南等12县属司州河南郡。
东晋建武元年(年)匈奴族刘曜占洛阳,改司州为荆州。东晋太宁三年(年),羯族石勒占据洛阳,定为南都,置行台侍御使于洛阳,以洛州行司州职,洛阳为县制,并属洛州管辖。东晋太和四年(年),氐族苻坚取洛阳,改洛州为豫州,洛阳、河南2县属豫州管辖。
北魏太延二年(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领郡六、县十二,洛阳县属洛州。太和十七年(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司州、河南尹的治所均在洛阳县。东魏改元武定(年),东魏迁都邺县,改司州为洛州,并设洛阳郡,领洛阳、缑[gōu]氏2县。同时改河南县为宜迁县,归河南郡管辖。北齐因之。北周大成元年(年),以洛阳为东京,恢复河南县名,撤销洛阳县并入河南县。
隋朝定都长安,恢复洛阳县,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开皇元年(年),在洛阳设尚书省,当年即废除,次年设河南道行台,开皇三年(年)废行台,以洛州剌史领总监。大业元年(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同年,改洛州为豫州。大业三年(年)改豫州为河南郡,大业十四年(年)复置洛州。
唐武德四年(年),讨平王世充后,置洛州总管府,统领洛州、郑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鲁州等9州,洛州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9县。11月,撤总管府,,改置陕东道大行台,代行尚书省事务。武德九年(年),洛州总管府降为洛州都督府,统领洛州等4州,治所设河南县。唐高宗时,河南、洛阳2县,东西分治京城内,为赤县。洛州其余各县均为畿县,地位次于赤县。贞观元年(年),分全国为十道,洛阳属河南道。贞观十年(年)废洛州都督府,置监察机构河南道。辖20州县,道治洛阳县。贞观十八年(年)废都督府。显庆二年(年)改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年)改为神都。垂拱四年(年)析河南、洛阳置永昌县。天授三年(年),析洛阳、永昌置来庭县。永昌元年(年)改河南县为合宫县。长安二年(年)省永昌县。神龙元年(年)复为河南县,并废来庭县。神龙二年(年)改河南县为合宫县,又改洛阳县为永昌县,唐隆元年(年)恢复洛阳、河南县名。开元元年(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开元二十一年(年),于洛阳置都畿道。天宝年间(年—年),改东都为东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阳。
五代时期,洛阳为后梁、后唐、后晋三代短期国都,之后降为陪都。后梁称为西都,后晋西京。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宋以洛阳为西京,并置雒阳郡,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领洛阳、河南等16县,洛阳、河南均为赤县。熙宁五年(年),撤销洛阳县并入河南县。元祐二年(年)恢复洛阳县。
宋靖康二年(年),金人占据洛阳,初置德昌郡,以军监县,洛阳、河南2县均属之。金正大元年(年)改河南府为中京金昌府。金正隆二年(年),撤销河南县,并入洛阳县,洛阳属南京路河南府。从此,河南县这一名称消失。
元,洛阳县属河南行省(后改河南江北道)河南府路。明,洛阳县属河南布政使司河南道河南府,并于洛阳置河南卫。明光宗泰昌元年元年(),改洛阳为雒阳。清,恢复洛阳县名,属河陕汝道河南府,为河南府府治。顺治元年(1年)撤销河南卫并入洛阳县。
民国二年(年)2月,废河南府,所辖洛阳等县均属豫西道。民国三年(年)6月,豫西道改为河洛道,所辖未改。民国十六年(年)8月,冯玉祥主政河南,废河洛道,设立豫北、豫东、豫西、豫南4区行政长公署,洛阳县属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驻地。12月,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等县各一部,设立平等县;析洛阳、登封、伊阳(今汝阳)、临汝(今汝州市)等县各一部,成立自由县。平等、自由2县均属豫西第一行政长公署。不久,废区,洛阳县直属于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年)1月,日本侵略军攻打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11月,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洛阳县属第十区驻地。国民党与日本订立投降条约后,12月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民国三十六年(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将全国划为十个战区,洛阳为第一战区。民国三十三年(年)5月24日,日军攻占洛阳县城,建立日伪“洛阳县政府”。同年11月,洛阳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三十四年(年)3月,中共把洛阳县分成洛北、洛南两个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9月,国民党接收洛阳县,仍为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
民国三十五年(年)8月,中共洛阳县委在济源重新组成。民国三十七年(年)3月,洛阳县民主政府迁驻邙山簿姬岭,后改称洛北县民主政府。豫陕鄂三地委决定在洛河以南成立龙门县民主政府。4月5日,洛阳县解放后,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以县统市。8月25日,洛北、龙门2县合并为洛阳县,归豫西一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县、市分置,均属洛阳专区。年4月19日,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年3月4日,洛阳县建制撤销,将原洛阳县所辖的五区、十区、十二区(合计55个乡镇)划归洛阳市领导。11月16日,撤销洛阳市第一区、第二区,设立老城区。年3月17日,设立洛阳市西工区;第四区改为涧西区。年11月15日,成立瀍[chán]河回族区。年12月8日,洛阳市归洛阳地区管辖。4年4月30日,洛阳市升格为地级市。8年1月29日,洛阳市革委会成立,取代市政府。年9月26日,撤销洛阳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建立洛阳市人民政府。年8月13日,设立吉利区。年1月18日,撤销洛阳地区,将所辖的栾川、嵩县、汝阳、宜阳、伊川、洛宁6县划归洛阳市。年5月20日,洛阳市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十三朝古都洛阳
洛阳,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建都最多的古都之一,历史上有十数个王朝先后定都在此,号称十三朝古都。为什么这么朝代如此青睐洛阳呢?这十三朝是哪些呢?
第一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夏朝。夏朝从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仲康、帝桀皆以斟鄩(zhēnxún)为都。斟鄩在今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很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斟鄩所在地,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第二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商朝。商汤建都西亳(bó)城,在今河南偃师城西十公里处(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公里),即偃师商城遗址。史载商王盘庚迁殷(安阳)前曾“从先王居”定都西亳,之后多年均以此为都。
第三个在洛阳建都的是东周。西周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因王位继承权问题引起申侯、犬戎等反叛,都城镐京被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其实,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为控制东方,已经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作为陪都,称成周、洛邑。
第四个在洛阳建都的是东汉。秦末天下大乱,项羽、刘邦楚汉争霸,最终刘邦胜出,建立西汉王朝。洛阳做了三个月的西汉都城,之后刘邦迁都长安。西汉末,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新朝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改称雒阳。
第五个在洛阳建都的是魏。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吴三国鼎立。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即位。公元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定都洛阳。
第六个在洛阳建都的是西晋。三国末期,司马懿父子成为曹魏权臣,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西晋依然以洛阳为都,之后于年灭亡东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天下,不过,西晋国祚仅51年。
第七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北魏。西晋因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酿成永嘉之变而亡国。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的乱世。短暂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落败后也逐渐崩溃,鲜卑族拓跋珪建北魏,初以牛川为都,后迁都平城(山西大同)。进入南北朝后,北魏为加速融入中原文化圈,进而迁都洛阳。
第八个在洛阳建都的是隋朝。北魏统一北方,但后期因为社会矛盾加剧,统治阶级内讧而分裂成东魏、西魏。西魏以长安为都,权臣宇文泰把持朝政,宇文泰死后,其侄宇文护逼迫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建立北周。之后丞相杨坚如法炮制,逼迫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隋朝灭南陈统一天下,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
第九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唐朝。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透支国力,造成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灭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高宗时,建东都洛阳,唐朝有数次迁都洛阳之举。
第十个在洛阳建都的是武周。武则天废唐睿宗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以洛阳为都,改称神都。
第十一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后梁。唐朝因安史之乱国势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末农民战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黄巢部将朱温投降朝廷,受封宣武军节度使,逐渐在乱世中称霸,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废唐哀帝即位,建立后梁,以洛阳为都。
第十二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后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因勤王有功被封晋王,割据河东。李克用去世后,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阳)称帝,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
第十三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后晋。后唐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得到契丹支持灭后唐,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后晋以洛阳为都,两年后迁都开封。
宋朝时,赵匡胤曾打算迁都洛阳,不过没能成行。自从宋朝靖康之变、金兵南侵之后,洛阳饱受战火,被破坏殆尽,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地位不断下降。清末列强入侵,慈禧觉得北京距渤海湾太近不安全,打算迁都洛阳,密令河南知府对洛阳的地理状况进行勘察。慈禧后因八国联军攻入京师仓惶而逃,就顾不上迁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