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从两晋时期开始,为了逃避战斗动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南下,跨黄河、过长江,经过上千年的迁徙,他们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慢慢融合、发展,形成语言相通、文化认同一致的客家民系族群。
首先客家文化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地域文化,并且在上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客家民系不但没有衰落,反而粹炼了自己,这是极具少见的。
客家民系孕育于汉民族,形成于赣闽粤,发展成熟于粤东梅州地区,延续至南粤东江与北江,播衍到海内外。
从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开始,客家先民从中原一路南迁,最后聚居于南岭东部山区。经历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土著居民(苗、畜、瑶等)的长期融合与发展,至宋明时期,初步形成客家民系。明清以来,客家人居住地扩展到中国其它地区和世界各地。
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行出以北方话、客家语、吴语、闽东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不同民系具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作为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笔者日前在天下客都之称的广东梅州,中国客家博物馆是里面,了解到客家人,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下面,跟着乐玩君的视角,一起去看看这段历史吧。
第一次迁移:“衣冠南渡”
自“永嘉之乱”(公元-年)始,经“五胡乱华”(史称五胡十六国,历时年)及南北对立(历时约年)至隋朝统一止,中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汉人相继由中原迁徙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部分已到达闽粤交界山区(史称“衣冠南渡”)。
第二次迁移:
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公元-年)、“黄巢民变”(公元-年
中原不断陷入战乱。北方汉人及第一次南迁中原汉人后商,再次南迁至皖南、赣
南、闽西南及粤东北地区,定居开村,繁衍生息。
石壁——客家“祖地”
由于中原及浙闽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宁化,使宁化成为客家先民的“避难乐土”,在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后来梅州客属的主要来源地。全球80%的客家人与石壁有关,故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说。
第三次迁移:
公元-年间,受明末清初满人南下战乱破坏,以及张献忠农民起义影响,导致四川及其他部分地区人口剧降,良田荒芜。部分客家人由粤闽赣边地区至粤中和滨海地区、川桂湘及台湾,甚至迁至贵州、云南等地。
第四次迁移:
第一个有确切记载到海外的客家人,是南宋末年广东梅县松口的卓谋。年元兵攻打南宋王朝,进入江西、广东一带。
南宋丞相文天祥等率兵抗元,当时松口卓姓壮丁,自愿参战。因敌我力量悬殊,宋军败走潮州,乘船逃退,舟沉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卓谋幸免于难,召集生存者,结队乘坐木船,漂泊南洋,至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定居,开垦荒地,创立家园。不到20年,把荒芜的岛屿开垦成富庶的宝岛。现在婆罗洲北岸仍有中国式城堡的遗址,相传即卓谋等人当年留下的遗迹。
海南客家
南宋至明朝时期,客家人陆续从江西、福建、广西等地渡海,辗转来到海南定居,繁衍生息。
海南现有客家人口40多万,多个姓氏。
广西客家
明末至清代,由于广西地广人稀,大批客家移民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以及江、浙等地入居广西,主要分布在1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72个县(市)。广西客家人口仅次于广东、江西两省。
第五次迁移:
第五次迁移是从清末,南洋需要劳工,于是很多客家人,或是签了契约劳工的方式,到海外打工,东南亚、澳洲、新西兰,美国,非洲等多年国家,都有客家人的身影。
看完,留言告诉我,你想过来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