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阳会馆,永昌商贸发展的缩影

这是保山市境内现存会馆中建成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建筑工艺最为精美的会馆,它为研究保山古代贸易发展史及与外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联系提供了宝贵的物证。本期古迹寻踪,带你走进保山会馆文化的代表——腾阳会馆。

在保山城西南角距易罗池东南多米处,一座古建筑身处高楼林立的闹市中,遗世独立——这里是腾阳会馆,历经多年的风雨飘摇,它仍屹立不倒,以一位长者的姿态向后人缓缓诉说着当年腾越商旅在此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过往。

两湖会馆

重生:再现建筑之美

年7月25日,历经岁月洗礼的腾阳会馆以“修旧如旧”的韵味回归公众视野。揭牌开馆当日,馆内热闹非凡,一如当年会馆初落成时八方来贺的盛况,喧嚣之声跨越百年在耳畔交汇。

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让市民回味乡愁记忆,保山市博物馆对腾阳会馆进行了长达7年的修缮,让这座百年老会馆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现在我们看到的腾阳会馆只是过去的一小部分,以前的规模远不止于此。”保山市博物馆馆长王黎锐惋惜地说。

叩开会馆的南大门,沿着青石镶嵌的路道往里走,自东向西穿过财神殿、关圣殿、观音阁,那些穿越时空的动人场景透过建筑一一浮现:逢年过节,身处异乡的腾越商人齐聚一堂,吟诗赋书,把酒言欢,互诉衷肠;节日祀神时,一众戏班来此演唱,附近居民纷纷涌入,喧嚣热闹地等待着好戏登场……

宋元时期,商业的快速发展和民间经济的繁荣催生了财神信仰的诞生。步入财神殿,台基之上有18根巨大的圆形通柱支撑梁架,让人顿觉气势雄奇。檐下柱头梁架和檐口之间,花枋、垂柱、耍头、雀替、挂落、夹板及其下的隔扇门、花窗等精雕细琢,尽藏“工与巧”。后檐廊南北两侧各有一通青石碑,记述腾阳会馆相关史实。嘉庆十八年(年)所立《新置腾阳会馆碑记》载:“永昌一小都会也,风土景物与中州埒。市尘鳞次,商贾云集,他省之客游于斯土者半天下。”寥寥数语,却能窥见昔日永昌城客商云集、生意兴隆的景象。

腾阳会馆观音阁

关圣殿的建筑形制与财神殿大致相同,飞檐翘角,台明高启,举架高大。中梁上书“大清光绪六年康辰春月吉旦,腾阳合厅士應众商贾重建”字样,檐口梁、枋及雕饰皆施以雅丽彩绘,雕刻行云流水,极具观赏性。殿内北山墙一角镶嵌着光绪二十年(年)腾越厅绅商士庶同立的《重修腾阳会馆碑记》,通读碑文,愈发让人了解腾阳会馆建馆始末。“永昌为滇西名郡,三宣六慰货物之所交易懋迁有无者咸集焉,而吾腾之人为尤夥。嘉庆初,乡先进创腾阳会馆于珠泉之曲,以为祀神燕会之所。”清代腾越商旅莅保经营情况从中可见一斑。碑文中提及的“夫会馆之设,亦君子化民成俗之一道也”,彰显了那个时代商人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

观音阁是光绪六年(年)重建腾阳会馆时所建,其后在不同时期遭到人为拆除、改建。眼下所见的观音阁是保山市博物馆依据现存建筑风格及现场考古清理情况修缮恢复的,彩绘纹样、色调参照了财神殿和关圣殿。6扇福扇门裙板上雕饰着“轮、螺、伞、盖、罐、长”纹样,与阁前月池里的睡莲和金鱼合为“佛八宝”。

举目四望,会馆围墙上三种不同形状的窗户显得别具一格。王黎锐表示,这是修缮时融入了园林文化的独创设计。“铜钱状寓意大吉大利,代表财神殿;关公有秉烛夜读的习惯,书卷状代表关圣殿;莲花状则代表观音殿。”

转眼百年,斯人已矣,唯有三幢古建筑精美的雕刻里,人、神、花鸟鱼虫定格在时光之中。

腾阳会馆观音阁

变迁:从落脚地到“幸存地”

触摸着财神殿内展陈的清代建筑构件,思绪也随之回溯到那个朝代,不禁让人怀想,这里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

清朝乾隆时期,随着清政府闭关锁国力度的加大,加上乾隆六次征缅以失败而告终,边地腾越州历来面向南亚、东南亚做生意的客商们逐渐将商业重心转向了国内市场。到了乾隆末年,从腾越州到永昌城一带做丝绸、棉花、棉纱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多,生意规模也越来越大。

嘉庆元年(年),腾越州的数位丝花巨商为了维护他们在永昌城的利益,方便大家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出资在永昌城西南一带购地建盖了腾阳会馆。会馆建成之后,除了供商贾居住落脚,多数房屋用来储存丝花,人们又把它称为“丝花会馆”。

初建时,腾阳会馆的规模为“正面三楹,前面三楹,左右翼房六楹。贮鹤有堂,造馔有厨,布置得当。丹墀、甬道、阶壁以及周缭之垣,瓷石垒址,罔弗固;庄严黝垩,绘工髹工,罔弗饰”。建成后,“州人士客于斯憩于斯。少长集以明礼让,议论公以彰信义,质剂平以昭公道。情联桑梓,笑语常亲。社结枌榆,同人大有释离乡之感、叙异地之欢……至若寻花问月,览胜探幽,把酒临风,逢场作戏,此特会馆之余事焉耳”,受到旅永腾冲同乡的热烈拥护。

到了清咸丰年间,腾阳会馆在战乱中被毁。战乱平息后,腾越客商们经过多次商议,决定重建腾阳会馆。清光绪六年(年)开始备料动工,经过14年的停停建建,于光绪二十年(年)才竣工建成,共耗费白银2万两之多。

腾阳会馆财神殿

重建后的腾阳会馆是一个有六进五院、十四幢房屋的建筑群,是当时永昌所有会馆中规模最大的会馆。

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南洋华侨子弟毅然回到祖国,为了适应他们的求学需求,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保山筹办国立华侨中学。主要校区设在腾阳会馆,并依托太保山一线的宗教、会馆建筑扩建临时房屋数十间作为教室,学校于年5月建成开学,名为国立第一华侨中学。

会馆功能的变化,恰恰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在保山城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时,腾阳会馆多数建筑被炸毁。由于日本侵略者在投放炸弹的同时还投放了大量的细菌弹,被炸后不久,鼠疫、霍乱在保山城乡蔓延开来,腾越客商们死的死,逃的逃,昔日繁华热闹的腾阳会馆一片荒芜,逐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腾阳会馆的建筑和地块划归部队使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建太保山公园时,腾阳会馆的戏台被搬到太保山安定门作为城门楼使用,如今登临太保山探幽揽胜,依然能见到它的原型。

追忆:消失的会馆

地处西南边地的永昌是中原内地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的咽喉要地,自古就是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除了腾阳会馆,还有一大批会馆也曾人来客往,见证往昔繁华。

明清时期,省外商贾纷至沓来,经营项目多种多样。全国各地旅居永昌的客商为方便同乡沟通联络和寄宿聚会的需要,纷纷在城内太保山和下水河等处建盖落脚处。城内会馆林立,四川会馆、南京会馆、贵州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发达的会馆网络,印证着这一时期保山商贸的繁盛。

位于太保山玉皇阁前的四川会馆是保山最早的会馆,由旅居永昌的四川同乡为供奉祖先川主而捐资创建,意在祈求消灾免难、生意兴隆和便于相互联系照应;明永乐中期,在永昌经商的黔籍客商为维护他们在客居地的切身利益,也效仿蜀籍客商,自发筹集银两在永昌城内购地建起会馆,取名“黔商会馆”;嘉庆初年,旅居永昌的滇东商人在太保山麓依托玄真观建盖了迤东会馆;位于太保山东坡的白鹤观是永保一带染行和布行同业人员议事聚会和寓居的地方,民国年间还是外地来永皮匠主要聚会的地方……

腾阳会馆关圣殿

流动人口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建筑特色。譬如玉皇阁东边的云鹤会馆,其建筑结构为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民居样式,是永昌城内独具白族特色的一座会馆;江西会馆为祈求风调雨顺、行走江湖平安,在馆内建有萧公祠祀萧伯轩(江水神,江西籍),尽管现今已无遗迹可寻,但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保山人依然将保山市邮政局一带称为“江西会馆”或“萧祠”。

彼时,会馆承载了不同地域和族群的情感与文化认同,它汇四方人群,聚百行技艺,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情,曾慰藉了许多寓外人士孤寂的心灵。伴随世事变迁,会馆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的会馆院落、房屋依稀可见,有的会馆独留石碑、门楼等物件,有的会馆只剩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它们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讲述着曾经的风云变幻,给予后人无尽的怀古幽情。

来源:保山日报文:蔡文雯图:范南丹

编辑:姜永华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新闻网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