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的金昌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年,金昌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为4.8%,建档立卡贫困村15个。去年11月,金昌市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年时间,金昌市是如何做到精准施策,让最后一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金昌,看看这里是如何发生华丽蜕变的。
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一片片绿色的洋葱幼苗苍翠茂盛,村民们正在忙着给洋葱幼苗除草、打药。
陈玉红,七坝村村民,现在的身份是这个种植辣椒合作社的职工。陈玉红以前也种辣椒,但由于技术跟不上,辣椒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只能便宜卖出。年,陈玉红加入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不仅在合作社打工有收入,重要的是学习了辣椒种植的专业技术,自家大棚种植的辣椒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作为曾经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缺失。年,曾任七坝村党支部书记的杨文成带头成立合作社,以农户为主体,采取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的现代经营模式,形成了“育苗供种—生产管理—精选包装—冷链储藏—质量抽检—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全村46户贫困户被合作社吸纳为社员,给每人担保8万元扶贫贷款,作为股金加入到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直接入股分红和间接辐射带动下,七坝村依托蔬菜产业,已于年实现整村脱贫。
金昌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短缺,各乡镇实行严格的配水制度,尤其是永昌县河灌区的几个乡镇,想多种几亩地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因为缺水,修渠打坝便成常事,农业种植局限于大麦、小麦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不高。为了突破水的局限,六坝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先后建成高位蓄水池27座,蓄水量达.3万方。这些高位蓄水池,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而且促进了土地流转和产业调整,为群众脱贫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在永昌县,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节水型戈壁农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地处永昌县南坝乡最东边的何家湾村,常年干旱少雨、资源匮乏、产业落后。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贾茂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到何家湾村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适合发展果树种植,便带领村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起了经济林果产业。
找到了适合发展的产业,何家湾村成立了永昌县惠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苹果、蟠桃、核桃、西梅、杏树等经济林树苗60余万株,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72座,带动全乡林果产业“产、供、销、加”一体化发展,不断形成以防风固沙绿化带和经济林果产业带为主的美丽乡村绿化特色亮点和林果特色品牌。
在永昌县,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引领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现代化发展轨道,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年底,作为“插花型”贫困县之一的永昌县实现摘帽。为了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永昌县还在村里建设“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家庭妇女成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李艳琳是永昌县城关镇大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家里两个孩子都要上学,自己又走不出去,仅靠丈夫在外务工的一点收入,家庭常常入不敷出。去年6月,扶贫车间——永昌县陇腾工艺品有限公司实施帮扶“陪读妈妈”好政策,李艳琳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车间利用玉米皮、柳条、芨芨草做好巧手产业发展的同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引入编织袋缝纫加工流水线和劳保手套缝纫加工线,建立陇原妹巧手基地,吸纳周边留守妇女,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为巩固脱贫成效贡献“半边天”力量。
物质条件改善了,精神生活也要随之丰富起来。永昌县六坝镇九坝村在文化广场新建了乡村舞台和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组建了器乐表演队伍。村民闲暇之余可以活动起来,让生活多姿多彩。
收入高了,村民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金昌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已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座、乡镇行政村卫生公厕97座,清理乱搭乱建、烂墙烂圈等座、拆除破旧房屋院,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金昌市更进一步,利城镇化率已达到71%的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到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但是脱贫后怎样才能保持政策稳定、巩固已有成果?金昌市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继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强化产业扶贫;不断拓宽致富门路,帮助百姓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多给大伙想点子、出主意;做好走访排查,及时发现、消除返贫隐患。
来源:甘肃广电总台
原标题:《甘肃卫视《今日聚焦》、视听甘肃客户端同步播出永昌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强化产业扶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