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disease/a_6032484.html
本报记者张可乐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决定,在全市科技战线开展推荐评选年金昌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
本版特将活动中评选出的6位来自我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科技推广、科技扶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事业的“最美科技工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他们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为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积极投身建设幸福美好金昌实践,在科技服务岗位上创先争优取得的突出成绩。以此号召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为深入推进“两区两城两融合”助力金昌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马玉天:为科技创新奠立基石
马玉天
马玉天,现任金川集团镍钴研究设计院院长,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年本科毕业后,马玉天加入了金川集团公司,到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年,他本着对科技创新的更高追求,毅然离家,到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他还不断参与公司技术改革和贵金属产业发展等研究,为金川集团的稀贵金属提取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博士毕业后,他回到金川集团公司,负责铜阳极泥处理的建设项目,带领技术团队历时2年,研究、开发、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阳极泥处理新生产线。当时,该生产线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核心装备卡尔多炉受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过程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相关设计工作一度无法向前推进,连原集团公司老领导都失去了信心。马玉天顶着压力,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多次与中国恩菲、金川集团公司机械厂的专家们交流沟通。经过抽丝剥茧的探究、十余次的图纸更改,研发团队终于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套贵金属卡尔多炉,并实现了全部设备国产化,全面提升了金川铜阳极泥处理技术和装备水平。
马玉天一直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和专业团队建设。在公司镍厂、贵金属厂工作期间,他建立了适合操作、技术、管理层级及不同年龄结构职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出了“大国工匠”潘从明这样的优秀职工,以及“陇原创新人才”两名,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职工技术创新奖5项,贵金属厂每年获授权专利超过20项。
经过马玉天的不懈努力,金川集团在稀贵金属提取种类、生产规模和指标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他担任贵金属冶炼厂厂长期间,金川集团贵金属销售收入由年的8.2亿提高到年的34亿元,更是在年创下了50亿元的辉煌成绩,可提取的金属种类达到14种之多。他主持开发了从冶炼废渣中提取重要半导体材料碲的工艺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为金川集团又增加了一种新金属,同时培养了碲提取的专门人才。他敢于牺牲、乐于奉献,对科技创新执着追求的精神,也为行业技术进步及人才培养奠立了坚强的基石。
陆万川:医者自然责任千钧
陆万川
今年35岁的陆万川,现任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胃肠外科副主任,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11年来,他将青春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立足平凡的岗位,默默用行动书写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工作以来,他先后完成过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多项复杂手术,医治了患者的病痛,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领导、同事的肯定。他在《医学在线》《中国医学人文》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他的敬业,不仅表现为对业务技术的精益求精,更体现在日常的诊疗服务中。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每日查房两次的习惯,细致地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尤其对危重病人或存在潜在危险的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开展有效的抢救处置。
多年的普外科临床工作,使陆万川具备了扎实的外科基本功、精湛的诊治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超前的临床思维。医院、医院等具医院进修学习,使自己的医疗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并熟练掌握了多项腹腔镜手术。
他主持完成了《全腔镜下双通道吻合技术在近端胃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钩针法点状抽剥术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在相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科研和创新能力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病人以生死相托,医者自然责任千钧。陆万川对每个病人都高度负责,在诊疗过程中总是细致地查体、不厌其烦地询问,给予病人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他常说:“问询、查体虽然麻烦,但可以捕捉到医学设备不能查出的疾病信息,对病人多一点细心,不仅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还能为病人节约看病费用,更能体现医者水平。”
“常用耳朵去聆听,总用仁心去帮助”,这是陆万川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患者无小事”的原则,努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他说:“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患者康复出院时脸上的笑容,是对我们白衣卫士最好的奖励。”
陈卫东:为高职院校教育插上翅膀
陈卫东
陈卫东,今年35岁,山东肥城人,现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创新创业导师,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一位化学检验高级技师、有机合成工技师。10年来,陈卫东把全部的精力、智慧和才华都奉献在了三尺讲台,奉献在了科研和创新工作中,用孜孜不倦的态度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插上了翅膀。
年,陈卫东硕士毕业后,服从父母意愿,在威海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入职三个月后,陈卫东听说在甘肃省金昌市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招聘化学教师。因为研究生在兰州就读,陈卫东一直对大西北特别是甘肃省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内心中对讲台的向往之情,也在此刻被重新点燃。就这样,他瞒着父母辞去工作,只身来到金昌。
年,学院化学工程系级学生临近毕业,要进厂顶岗实习半年,其中有28名学生被分往永昌县泰琦化工有限公司实习。原本负责带学生的女老师因为家中有事,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陈卫东的肩上。那时他的妻子已经有4个月的身孕,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工作。为便于管理学生,他也跟着住进了工厂宿舍,陪伴着学生。
十年来,陈卫东从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学院副教授、创新创业导师、双技师、国家技能大赛裁判,先后主持省级科研项目8项,市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市级重点工业项目1项,累计争取科研资金余万元,获得金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他克服种种困难,成功申请学院第一个省级科研项目、第一个国家专利、第一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省级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第一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鉴于其突出表现,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甘肃省职业教育陈卫东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如今的陈卫东依然早出晚归,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三尺讲台上,奋战在他的实验室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在讲台上,就在实验室里。”回望走过的路,不乏汗水和泪水,但陈卫东从没想过放弃科技创新的道路。每当谈及自己的工作,他总是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工作就是要尽力干到最好,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我还要继续努力下去。”
张廷龙:科技创新带领农民致富
张廷龙
今年55岁的张廷龙是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一名高级农艺师。30多年来,他跑遍了永昌县所有村社,把自己的心血奉献给了农业科技推广事业。
永昌县新城子镇地处祁连山北麓冷凉灌区,平均海拔米,是一个传统的半农半牧大镇。10年前这里以种植啤酒大麦和小麦为主,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效益较低,农民平均收入低,全县贫困人口多集中在此。
张廷龙担任农技中心主任后,把科技试验点从平川优势区域转移到贫困山区,着手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至年,他每年引进10多个油菜新品种和新型肥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高芥酸杂交油菜新品种棉油15号,该品种比本地油菜品种产量亩均增加公斤,亩均纯收入增加多元。5年后,新城子镇、红山窑镇一带的油菜种植面积突破了3万亩,带动全镇98%以上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了流转,促进了当地油菜产业和高原夏菜产业的全面发展,仅油菜一项纯收入,每年就能为当地种植户增收超2千万元,累计收入已突破2亿元。同时,新城子镇油菜花景观区于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田园”称号。
年以来,永昌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多年种植蔬菜使耕地质量退化。张廷龙设计了一种当年就能轮作倒茬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绿色种植模式。在胡萝卜种植区,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绳带胡萝卜生产技术,达到提前上市,提早收获的效果,然后种植改良土壤的绿肥作物,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与蔬菜轮作倒茬模式,确保耕地质量提升。
近年来,张廷龙先后主持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小麦绿色高产创建、农业产业园(蔬菜标准园)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等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带领农技队伍累计在县域内示范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万亩,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面积80万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面积万亩,建设了科技试验示范点60多个,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多达余种,引进和示范新技术20余项,指导处理利用尾菜20多万吨,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4个,年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农膜2千余吨。
周勇:推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
周勇(中间)
周勇是金昌市畜牧兽医总站的一名农业推广研究员,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0多年来,他执着地奔波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践行着农业科技工作者推动产业进步、忠实为民服务的使命。他始终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技术进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吸收转化农业新技术、新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被评为“金昌市科普先进工作者”“金昌市十佳优秀科技特派员”“甘肃省先进工作者”。
近年来,他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先后参加引进东福利生奶绵羊、湖羊、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等优秀种质资源;开展奶绵羊新品系培育、肉羊杂交匹配试验、饲草一体化收贮加工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制定多项技术标准规程,推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填补了金昌市种草养畜的多项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周勇常年身处农业推广工作一线,积极开展爱农助农活动,主动为养殖户排忧解难,培训畜牧技术实用人才多人次,应邀承担养殖企业的各种培训授课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改良技术人员百分百持证上岗。
他积极响应各级政府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先后撰写了《金昌市养羊小区建设运行现状及发展对策》《金昌市草食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关于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加快金昌湖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步伐的建议》《金昌市奶绵羊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任务和今后产业发展建议》等多篇调查(研)报告,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他以“周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创新平台,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吸纳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开展创新创造,加强业务技术知识传播与交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周勇与他的团队联合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羊用全自动无接触式性能测定”装置,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通过省工信厅组织的新产品鉴定备案,填补了国内空白,有效解决了羊场精准分群、标准销售、羊场选育选配等共性关键瓶颈问题,推动产业由经验式粗放管理向数字化精细管理的转变。
赫东波:艰苦钻研成就梦想
赫东波
在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位穿着旧工作服的老人手法熟练地加工起了设备。这位看似普普通通的老人,就是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国内电子电池粉末材料行业创新发展领头人——赫东波。
赫东波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一个工人家庭,父母的职业从小就使他对冶炼制造工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年,18岁的赫东波应征入伍,军旅生涯锤炼出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从此,尽全力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成为了他的追求和信仰。转业退伍后,他加入鞍钢集团,和父母一样成为了一名钢铁工人。28年中,他从一名冷轧厂学徒一路走到工程师、防腐专业负责人的岗位上。年,公司为重点培养他,安排他去德国进修ARP专业,他快速成长为行业内顶尖人才。
年初,赫东波得知国内电子、电池、高品质金属粉末材料领域存在空白,也知道了金昌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同年11月,他带着资金来到金昌,建起了自己的厂房。8年来,他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反复推敲整个工艺流程,陆续研发了萃取工艺装置、除杂装置、检测装置、喷雾装置、尾气净化装置等先进的设备,并探索出了有效加快溶解速度、再生酸循环利用、尾气热循环利用的生产工艺,实现绿色环保、节能低耗。
多年的研发经历为赫东波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他创建了自己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于9年为金川集团公司提供国内首套“喷雾热解”制备四氧化三钴生产线,年~年为华友钴业提供成套“喷雾热解”技术改造,并于年建成国内外首套t/a“喷雾热解”制备氧化亚镍生产线。
为了推动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赫东波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给金川集团、浙江华友钴业两大上市公司。就这样,赫东波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填补了国内高品质金属粉末材料的空白,实现了“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的梦想。
如今,金昌鑫盛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已拥有“喷雾热解”中试试验平台两套、t/a喷雾热解工艺制备粉体材料生产线两套,并配有完善的装备制造车间、实验室及理化分析室和一个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目前,这项工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来源:金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