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和临汾市,均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两个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从春秋至汉末三国时期的运城市和临汾市属于当时的哪个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河东”这个名词说起。“河东”一词最早出现时,只是一个泛指的地域概念,凡是在黄河以东的地区都能称之为河东。据《战国策秦策》载,战国时期的魏、齐、韩三国,举兵攻伐秦国的时候,秦王无力拒敌,准备割让河东的地域求和。南宋时期的《战国策注》中,将此处的河东明确释义为:“大河之东,非地名。”到了战国中期,“河东”一词有了较为具体的指定区域。据《左传》载,魏国时期的河东,特指如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区域,即魏国的国都安邑县所在的大片地区。秦统一六国之后,“河东”发展成为一个郡治行政单位。据《释名》载,秦灭六国之后进行了区域改革,广设郡县,“河东郡”便在此时设立。据《汉书地理志》载,至西汉初期,河东郡辖境内已设有二十二个县,分别为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绛、永安、杨、平阳、垣、襄陵、临汾、北屈、蒲子、骐、长秋、彘、狐讘等县。西汉朝廷稳固之后,对河东郡的辖境进行调整,将原本属于上党郡的濩泽、端氏二县划归河东郡,使河东郡内增至二十四县。据《续汉志》载,河东郡发展至东汉时期,其郡治辖境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原有的二十四县合并为二十县。如今的山西省临汾市与运城市,就在河东郡的辖境之内。河东地区历史悠久。据《古今农业》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河东地区就是我国境内农牧业极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此外,河东地区盐、铁等自然资源丰富,地扼关中、山东的交通要道,凡是占据并经营河东的掌权者,都会为其军事斗争带来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自魏晋之前,河东地区一直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至三国时期,曹操曾把掌控河东地区作为一项极为迫切的紧急要务。两汉三国时期的河东郡面积并不大,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汉末三国期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三国志杜畿传》载,曹操曾对谋士荀彧说,“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天下之要地也。”后经荀彧推荐,曹操任命杜畿为太守,进入河东郡稳定局势。杜畿到任之后不负众望,恢复秩序,发展农业与经济,在后期曹操平定马超、韩遂等人的关西之乱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自长安返回洛阳时,曾在河东郡避难数月。据《三国志》载,兴平二年(公元年),董卓被诛后,原董卓部将李傕与郭汜各自为政互相攻伐,长安城中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秋七月,兴义将军杨奉与董承等人护送献帝回洛阳,车架行至弘农郡时,李傕率部追赶而至。杨奉、董承等人一边抵御追兵,一边保护着献帝继续前行,最终于同年十二月进入了河东郡的安邑县。河内太守张扬,听闻献帝进入河东郡后,也率领郡兵加入了护驾的行列。但是,由于当时洛阳周边仍旧战事不断,而护送献帝的众人之间也发生了分歧,献帝及随行人员,只得暂时驻扎在河东郡的安邑县。直至第二年七月,曹操率部进入河东迎接献帝,才辗转回到了洛阳。据不完全统计,自汉末时期的中平六年(公元年)起,至晋泰始元年(公元年)止,曾先后有十人担任过河东郡太守。分别为董卓、徐荣、郭援、王邑、张绣、杜畿、赵俨、杜恕、王戎、王卓等。汉末三国时期,河东郡还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文臣武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二十人,分别隶属于曹魏与蜀汉两大集团。其中,属于如今运城籍的名人有十七位,属于如今临汾市籍的有三位。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几位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如今的运城市夏县,在汉末三国时期名为河东郡安邑县,有两位名人,分别是卫觊、卫瓘父子。卫觊不仅是曹魏集团中的名臣、重臣,还是三国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不仅在匡扶曹魏的过程中出谋献策,还编著有传世之作《魏官仪》,最终官至尚书;卫瓘既是曹魏名臣,也是西晋的开国功臣。卫瓘在书法上很得父亲卫觊的真传,也是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父子二人不同的地方是,卫瓘不仅治理地方时很有业绩,在军事上的成绩也很突出。卫瓘参与过曹魏的伐蜀之战,在西晋时期官至司空。如今的运城市闻喜县,在汉末三国时期名为河东郡闻喜县,有三位名人,分别是裴潜、裴俊两兄弟和毌丘俭。裴潜是曹魏名臣,在曹魏集团官至光禄大夫,病逝后追赠太常;裴俊是蜀汉名臣,在蜀汉集团中官至光禄勋。另外,该县还有一位曹魏集团的当世名将毌丘俭。毌丘俭从文臣起步,平定辽东时转职军界,一生中最耀眼的功绩,就是两次远征高句丽,名震东北亚地区,官至曹魏集团中的镇东大将军。剩下的三位,一位是如今临汾市(汉末三国时期的河东郡襄陵县)的曹魏名臣贾逵。贾逵在曹魏时参加过石亭之战,在此战中成功救助曹休脱险,官至扬州刺史加建威将军;第二位是如今临汾市洪洞县(汉末三国时期的河东郡杨县)曹魏五子良将徐晃。徐晃是三国时期的当世名将,曾跟随曹操参加过徐州、官渡、白狼山、南郡、关中、汉中等主要战役,是当时的一位骁勇悍将,官至右将军。最后一位是如今运城市盐城区(汉末三国时期的河东郡解县)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的神勇悍将,名气之大,延续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参考书籍:《战国策》、《续汉志》、《三国志》、《古今农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