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么大的龙,能飞起来吗?”
“能啊,只要风力超过3级就可以。”
在永昌县武当山广场上,马东洋把龙头挂好,将连接在一起的龙片在地上一字排开,让一个伙伴背上风筝轮轴。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只见他双手拿起龙尾向空中一扬,整条龙便乘风而起,他接过风筝轮轴一路小跑,操作着巨龙越飞越高。
他牵着龙跑,记者追着他跑,一瞬间穿着深褐色皮夹克的马老爷子仿佛是一个三四十岁的青壮年,脚步稳健,英姿飒爽,广场上的游客都被他吸引了。
说起马东洋,永昌人几乎耳熟能详,“哦,马老爷子,就是做风筝的那个老爷子,每年春天都在广场放风筝呢!”马东洋家住在永昌县城关镇的一个普通小区,房子并不大,但房子里堆的东西别有天地。
第一次踏进马东洋家,抬眼便是挂在餐厅旁一个制作精良、形象美观的“龙首”风筝,客厅、阳台以及卧室的走道堆得满满当当,只余下脚的地方,给人的第一感觉有些杂乱。
“我今年81岁了,是永昌一中的退休物理老师。”实在不能把眼前这个身形矫健、动作敏捷,目测大约只有60多岁的老人跟“81”这个数字联系起来。马东洋操着一口东北口音,非常健谈,这跟他做老师的经历分不开。对于我们的到访,他既不拘谨也不过分热情,似乎当我们是几个参观的游客。
说到风筝,他立马变得神采奕奕,眼神里有藏不住的喜爱。
“马老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风筝的?”
说起做风筝的经历他侃侃而谈:“我是从十几岁开始做风筝的,刚开始看别人放很有意思,于是自己开始学着做,因为喜欢风筝所以做了物理老师,因为做风筝也牵扯到动力、平衡等很多物理知识。第一次做的时候不是很成功,我就一遍一遍修改,一遍一遍试飞,最后一直到完全没有问题。做风筝就是这样,做完要试飞,飞的时候出现晃动不平衡,拼接问题啦等都要修改。一开始做就迷上了,一直做到了现在,每年我都会做一些风筝,春天的时候放一放。”
“那您计算过没有,到现在做了多少个风筝了,有个吗?”
“嗯,比那要多,具体没有计算过。”
“自己销售吗?”
“我不卖,就是自己做着玩,这几年学校举行活动的时候也帮着做一些。”
“那您的爱人支持吗?”
“支持,她有时候也和我一起玩玩,我做风筝家里把弄成这个样子,她也不说什么。”
他的家的确不像是用来住人的,而是一个制作风筝的小工坊,目之所及不是大大小小器具就是做好的成品风筝。客厅的电视前摆放着一个1米多高的3层亚克力架子,架子上摞满了花花绿绿的风筝布,客厅墙上挂着塑料长尺,沙发角落立着做好的风筝,靠阳台的沙发上散落着插线板、电线等小工具,阳台东面的木柜子里、纸箱里堆满各种各样的工具器械,客厅最整齐的就属阳台桌子上排列的十几盆西红柿苗了。
在我们的要求下,他不知从哪里抱出来一大捆风筝,一个个装在花布长条布袋里。他在里边翻翻捡捡,只需看看露在外面的一小节,就知道是什么样式的,小狗风筝、眼镜蛇风筝、燕鱼风筝……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手工精良,都是大尺寸的软翅风筝,一水儿的俏皮可爱,看来让人赏心悦目。
工艺最复杂、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一条长约16米的巨龙风筝,这也是老爷子最得意最喜爱的作品,鲜红色的脸颊,黄绿色鬃毛,一对白色鹿角粗壮雄劲,两只大大萌萌的眼珠还可以咕噜噜转动,大张着嘴露出一口白色獠牙,威风中透着可爱。
“做龙的时候先要构思好,先把龙的身体做出来,做龙片数量以8的倍数或者10的倍数为准,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然后确定直径大小,我做的30厘米的,太小了不好飞,太大了拉不住......”老爷子讲起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
“我之前做骨架用的是竹竿,有优点也有缺点,现在用玻璃钢杆......横杆做好后,两边粘上鸡毛,这样它在飞的时候就不会旋转,然后把龙片等距穿起来。龙片做好后就开始做龙头,按照尺寸一点一点把骨架搭起来,然后用白色米纸糊第一遍,绢纸一小块一小块糊第二遍,最后根据需要绘画好,龙头就基本成型了。”老爷子给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巨龙风筝制作的流程和细节,还现场演示了一下龙片的制作。
老爷子说,做风筝丰富了他的生活,放风筝锻炼了他的身体,呼吸着新鲜空气让人心情格外舒畅,也许这就是他年轻的秘密吧。
面对这个81岁的“老男孩”,不禁让人生出一股亲切和崇敬之情,他的身体在一点点苍老,但心却是年轻而鲜活的,与其说他的风筝一直在蓝天中飞翔,倒不如说是他追随着风筝,追随着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在蓝天白云间,在美好的春光里自在翱翔!(永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魏欣杰)
原标题:《“这么大的龙,能飞起来吗?”“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