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携手并进奔小康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图为近日,永昌县新城子镇邵家庄村村民围绕脱贫攻坚主题排演文艺节目。
近年来,我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接续奋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户人减少到目前27户92人,贫困发生率从4.8%下降到0.04%,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永昌县“插花型”贫困县摘帽退出。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目标,金昌正在全力奔跑、奋力冲刺。
完善扶贫机制,靠实帮扶责任
“我们驻村工作队由市、县有关单位选派人员组成,在帮扶工作中,坚持做农村脱贫政策的‘宣传员’,为农民群众解疑难、办实事的‘服务员’。”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薛立新说。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扶贫思路,明确扶贫重点,设立专门的农村扶贫机构,协调督促扶贫开发任务落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活动,建立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贫困村帮扶工作组,明确提出“不脱贫不脱钩”要求;整合力量组建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32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重点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或副书记,帮助贫困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组织开展市级领导精准扶贫大调研活动,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逐村逐户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制定脱贫措施,为推进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制定完善减贫验收和业绩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工作制度,强化扶贫工作动态监测,采取定期不定期、定点不定点、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精准扶贫取得更大成效。
夯实基础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前年我们搬下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村民王培林,年9月和其他94户居民一起,从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和毛家庄村,搬到了位于红光园艺场的易地扶贫搬迁基地(红光园艺场已正式更名为红光新村)。谈及搬迁后的生活状况,王培林的脸上泛着笑容。永昌县易地搬迁是“插花型贫困县”的县内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户的住房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劳务输出更加便利。我市坚持把精准脱贫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全力推进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修村社道路公里、衬砌维修渠道公里、维修人饮工程处、敷设饮水管道58公里、更新维修机井80眼、改造农村危房户。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永昌县焦家庄镇骊靬村户、人整体移民搬迁,启动实施了永昌县红光园艺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培育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精准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根本。王培林听说红光新村未来要发展乡村旅游,他准备借机发展农家乐,在家门口致富。“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于去年脱贫,我相信有国家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这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性脱贫的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为整体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根据永昌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和产业规划,永昌县与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适度规模,低碳排放,林园统筹”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一带二、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红光新村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户长期受益目标,打造集规模化奶羊养殖、科普教育、餐饮食宿、休闲观光、有机种植、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与奶制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立足贫困乡镇、贫困村自身实际和传统产业基础,突出发展高原夏菜和草食畜牧业两大优势产业,建成了以永昌县红山窑镇山头庄村、六坝镇七坝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基地和永昌县东寨镇头坝村、新城子镇西湾村肉羊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养殖基地,较好地实现了以产业连片开发带动区域贫困农户整体脱贫。大力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以永昌县新城子镇毛家庄村、六坝镇七坝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模式。加快落实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引导推进土地流转,稳定增加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坚持劳务输转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和驻地大企业的优质培训资源,统筹整合“两后生”培训、“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累计完成“两后生”培训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人,贫困村劳动力培训转移11.4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35亿元,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超过年收入的50%以上。
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以满足贫困群众基本需求为落脚点,我市积极整合医疗、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项目,加大贫困乡镇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扎实推进贫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扶持修建校舍26万平方米,贫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新建乡(镇)文化站12个;建成体育惠民工程37个,“一村一场”个;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84所。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底线的三重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城乡居民参保率连续8年达到96%以上。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通过社保兜底方式实现政策性脱贫。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新建改造农村集中居住点55个,改造农村危房户;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座、镇村公厕83座。
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建立完善了贫困学生入学保障机制和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入学问题。依托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扎实开展“一生一办法”活动,建立工作台账,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到村、到户、到人,应扶尽扶。年,全市共落实各类资助、免费项目资金.16万元,受助学生达人次。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2万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金昌日报记者仲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