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永昌道上的商旅音符

崔永玲 https://m.39.net/pf/a_6702245.html

平坡驿马店

橄榄寨

板桥驿站

和顺

在南方丝绸之路永昌道上,曾经有过很多驿站和驿铺,它们在古道多年的繁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官用还是民用,它们都是中原文明与边地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

永昌道,因途经古永昌郡地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从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西部前往缅甸、印度、阿富汗、伊朗直至欧洲的“蜀身毒道”进入永昌古道后,过澜沧江至永昌、渡怒江、翻高黎贡山至腾冲,再由腾冲分四路经古永、梁河、盈江、陇川等地出境。

从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地区并首次将这条民间贸易通道纳入中央王朝的管理经营范畴后,驿铺就开始在南方丝绸古道上发挥着政治、经济、文化作用,见证着中原文明与边地文明的交流融合。

平坡,一个为马帮蓄力的村庄

以邮驿任务多寡而设,少设铺,多设站,是古代驿站和驿铺设置的标准。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位于隆阳区水寨乡澜沧江西岸的平坡村内的平坡铺,为古道进入保山的第一个驿铺所在地。据载,平坡驿铺最早开辟于汉晋时期,专司澜沧江“兰津渡”通行管理之责。明代铁索霁虹桥建成后,为加强管理,保障通行,对古驿进行了必要的扩建,增加街道店铺和军户夫马,使之具有一定的食宿保障能力,并从此延续下来,成为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邮驿站点。

平坡,这个被两座大山挤压得似乎很不好喘气的古老村落,在承载了上千年的古道辉煌与苍凉之后,摩崖石刻的文化气息,永远不可止歇地顺着古道的走向,在马帮的余韵里越过茫茫大山,从霁虹桥移到双虹桥,再翻过巍巍高黎贡,下腾冲出缅甸,南入印度,完成一次次历史与现代的渊源会晤。

平坡村依地势坐西向东,北距霁虹桥约2千米。古道自霁虹桥沿山麓而上,横穿寨心。村口两端各设劵洞街门,寨内居民沿路建房,夹路成街。据村民讲,民国期间,曾有李、钱、周等大户在此开设马店、商铺和烟馆。如今,马店商铺多已不存,唯街道尚保持原貌。街道为南北走向,长余米、宽3米至4米,路面均以石块铺筑,街边留有排水沟道。街道石板上随处可见马蹄印痕,最密集的一组达五个之多。

从霁虹桥西岸至平坡村头漫不经心地延伸着的古道,青石圆润,蹄印深深,穿村而过,把杂沓而来的故事悬挂在路旁斑驳的老屋里。不经意间寻访的某间老屋,或许就是过去人声鼎沸的马店及商铺,寄托着平坡人的许多回忆。明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触角向西南延伸,平坡铺除了官方开设的驿站,还有大大小小的马店三十余家,小马店可歇二三十匹马,大马店可歇六七十匹马。因此,黄昏后的平坡,稍大一点的马店人声鼎沸,灯火阑珊,一排排马桩拴满了骡马,赶马人卸下锅灶,在堆满货物的院子里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中,酒肉飘香,赶马人劳累一天后的各种情绪,在狭小的平坡得到最完美的释放。

和驿站相比,虽然平坡只是一个小小的铺,但由于从大理而来的马帮在翻越博南山、渡过澜沧江后,至水寨还需攀越陡峭狭窄的梯云路,人困马乏的他们不得不选择在平坡休整蓄力,这就让小小的平坡铺需承担起和古道上其他驿铺不一样的接待重任。马帮繁荣时期,平坡人与马有关的职业主要有两种。临街的户户开马店,较远的人人卖马草,并且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供求关系。除此之外,平坡人还卖百货,开茶铺、饭馆,设赌场。据载,为方便沿江两岸体力不济的行人,平坡附近村寨壮劳力还扎了轿子或滑竿沿途摆放。由于从江顶寺到平坡坡陡路窄,许多时候负重的马匹行走缓慢,乘坐轿子、滑竿的行人只有站在路边,耐心等待这几公里长的马队过去之后才重新上路,马帮顺山势蠕动行走的盛况如今很难用想象完成。

现在,平坡很难再找到养马的人家,钢铁修建的霁虹桥也让小小的平坡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从大瑞铁路驶过的火车汽笛声代替了马帮的驼铃,对于新时代的平坡人来说,他们的命运依旧和古道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家依靠古道带来的旅游热开起了餐馆,吃上了旅游饭,在勤劳的双手背后,古道又有了新的生机,新的故事。

板桥,古道碰撞的中转场

马帮在平坡铺蓄足了力气后,小心翼翼地爬上宛若“之”字,形如登天的梯云路。气喘吁吁地爬完梯云路,如不在水寨铺小憩,马帮仍需沿着官坡古道石板路,向元朝初年正式开设的云南通缅驿路15个大站之一的板桥驿前行。对于马帮来说,处于坝区且功能完备的板桥驿,是他们理想的中转场所。早在西汉时期,板桥古镇便形成了集贸市场,之后,随着古道多次铺路扩街,使它成了保山坝子北部最大的交通转运枢纽,在这里,短途马帮会卸下货物,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返程,长途马帮则需要备齐路途所需,抖落风尘继续上路。

进入板桥驿,人困马乏的马帮迫不及待地拴好马匹,卸货、喝茶、购物消遣,风尘仆仆而来的人们把自己的理想和故事放在板桥驿碰撞,有人说着瓷器的故事、有人讲着玉石的传说、有人合计着下一趟的生意……得益于古道的交汇,土生土长的板桥居民也被马帮文化推动着走向了商业文明的前沿。在旧时青龙街上,商铺票号就有余间,至今仍流传着“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馆子”和“板桥米线”的传说。如今仍然经营着的百年老茶馆和两家名列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糕点店——“桂香楼”和“芝兰轩”,也都是马帮兴盛时期创立的百年老店。

改革开放以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板桥镇更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建设镇、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旅游小镇,还获得了保山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重点打造乡镇、保山市级特色小镇、隆阳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等名头。

蒲缥,古道文化交融的温床

出了板桥驿,古道依旧悠悠。要前往腾冲出缅甸,就得缓慢地走上冷水箐西坡古道,向西沿蒲缥东山曲折而下,步履维艰的爬下七十二蹬坎儿,这时,又一大驿站——蒲缥驿就遥遥可见。如果说板桥驿是各种货物的中转场,那么蒲缥驿就是各地客商传播文化的集散地。据《永昌府志》记载,明末清初,丝绸古道出保山后,以官道的形式由杨柳古道逐渐南移。明末,在惠人桥建成后,蒲缥作为通往腾冲的第一个驿站,极尽西南通道的商业繁华。

为给古道上往来的马匹供应饲料,蒲缥人在广阔土地上栽种的粮食,大部分是为马匹而备。在本地产量不能满足马店需求之后,一支有组织的半商半农的饲料采购队伍也随即产生,这也是蒲缥人从农业文明走向商业文明的雏形。马店拥有了纯自然状态下的饲料种植基地和商业收购队伍之后,经营模式由为马帮提供食宿逐渐向粮食批发零售业渗透,由于囤积了大量农产品,也从南来北往的客人口里讨到了各地价格信息,精明的店主们开始在各地开粮店,将在蒲缥收购的粮食运往分店售卖,蒲缥因此出现了几家远近有名的商业大户。

众多的赶马人在蒲缥逗留,天南地北的客商在蒲缥扎根、生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以江西、陕西、四川客商为中心的商业圈。据《蒲缥镇志》记载,清乾隆以后蒲缥古镇的常住居民有近户,上述三地商客携家带口的就有几十户,常年辗转内地与西南边疆甚至出夷方做生意的三省客商更是不计其数。于是,由客商出资修建的三大会馆应运而生。至今,三大会馆除四川会馆被拆去一部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保存基本完好。多年来,陕西会馆一半由粮管所作仓库,一半由居民居住。

据《保山县志》记载:“古驿道经蒲缥镇境内,在明朝中叶就设立了小站、中站、马场等;更由于那时潞江坝为烟瘴肆虐之地,通过腾冲、缅甸之商人,马帮必须寄宿于蒲缥”“民国29年,设兴华镇,镇中心所在地蒲缥街,五日一街,入市约三万人,市内街巷12条,多以集市贸易的商品命名,如卖盐街、卖鸡街、杂粮街、草鞋街……”

沿着古道寻访的我们站在蒲缥西山头远眺蒲缥镇,高速公路、大瑞铁路穿境而过的古镇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迎来了无限生机。古道早已百草哀哀,但这片古老的土地已孕育出新的机遇和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承接起人们追梦的脚步,让远方触手可及。

历史已经远去,如今的平坡铺、板桥驿、蒲缥驿,成了人们触摸永昌古道的支点。在这条漫长的古道上,较大的驿站还有大理境内的漾濞驿、花桥驿、杉阳驿,腾冲境内的江苴古驿,规模设置比驿站稍小的驿铺则有大理永平境内的黄连铺、梅花铺、北斗铺,保山水寨境内的天井铺,汉庄云瑞村的蒿子铺,道街马料铺,高黎贡山的茶铺、太平铺、竹笆铺等,除了驿站和驿铺,另外还有承担着军事功能的“哨”……对于马帮和行人来说,无论规模大小,每一个驿都是他们行走他乡的避风港,是古道送给他们的最好礼物。本版图片由范南丹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