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庆日,为凝聚发展共识,展示发展成果,当天,学校将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庆祝建校周年。
芷江一中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沅水校经堂,根据学校十一届三次教代会决议,决定把12月1日作为校庆日。本着严格控制规模,精简活动的原则,拟定在校庆日举行校史馆开馆仪式,邀请在芷工作的校友参加。还将开展师生庆祝才艺技能活动,教师方面开展读书征文、演讲、唱歌、书画等活动,学生方面举办游艺活动及优秀学生表彰晚会等。
目前,各项活动的筹备正在进行中。
学校历史
一、历史起源
清光绪十五年(年),沅州知府、湘西近代文化开拓者朱其懿在府署西侧西花园(今芷江宾馆内)创建沅水校经堂。考选沅州所属芷、黔、麻三县,及凤凰、晃州两厅才质开敏生童,延请湘中名儒曾廉、沈克刚、汤诚航、黄忠浩等主讲,通经致用,实学课士。课程以经史为先,兼学辞章、地理、农政、水文、军事等,树立新学风,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称为实学。与长沙湘水校经堂并称“沅湘两校经”。受近代文化熏陶、湖湘士气洗礼,诸生革命维新而有建树者,以熊希龄、张学济、张伯良、毛延龄、杨凤笙、李永翰、陈渠珍等称著。沅水校经堂开湖南地方教育改革之先河,为维新变法涵养思想及人才,为推进社会大变革夯筑基础。
二、学校校名沿革
年(清光绪十五年),沅州知府朱其懿创建“沅水校经堂”。
年,明山书院并入,改名“沅州府中学堂”。
年,改名“沅州公立中学堂”。
年,改名“芷黔麻晃县立中学”。
年,改名“湖南省第九联合中学”。
年,更名“湖南省沅郡联立乡村师范学校”。
年,恢复为“沅郡联立初级中学”(简称“沅中”)。
年,学校更名“芷江县立初级中学”,与另三所私立初级中学并立:芷江宏济中学、芷江明秀初级中学、芷江香山女子中学。
年,纳并私校,称“芷江县初级中学”。
年8月,增招四个高中班,改名“湖南省芷江中学”,结束芷江学子外县读高中的历史。
年8月,正式定名“芷江县第一中学”,分木油坡和新店坪两处办学。
年12月,两校合并,称芷江中学。
年,学校迁回小北街原址。11月,芷江二中分出,恢复“芷江县第一中学”校名。
年7月,学校改名“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名,保留“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牌。
三、校史里的先贤名士
1、朱其懿,湘西近代文化开拓者,芷江一中创始人。
朱其懿,字叔彝,清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光绪十四年(年),朱其懿出任沅州知府。就任后,见沅州所辖芷江、黔阳、麻阳三县,侗苗杂居,民贫地瘠,数十年来,“乡、会榜试久未中人”,便慨然以兴学为己任。首先整顿原有府、县书院,丈亩增租,改官师月课为堂课;广置经史子集书籍,分发各书院;告诫学生勤奋学习,探索可行的读书门径;劝导学生家长选择良师,多买书籍,并开列大批书目广为分发。继而着手创办沅水校经堂,以实学课士,改革旧式书院陈腐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于光绪十五年(年)二月二十六日择吉正式开馆。
校经堂开馆后,除延聘名师主讲外,他本人还定期讲授官课,不定期讲授其他课程。在教学方针上,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并有健康的体魄;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和选择学科的自由。光绪十六年,沅郡岁科连试,各科榜首,均系校经堂学生,主讲沈克刚与学生熊希龄同科中举;湖南学政张亨嘉称:“沅州学风,为西路各属之冠。”
2、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
熊希龄,父兆祥,仕清官至澄湘水师营统带,携家居沅州府城芷江。熊希龄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清光绪十五年(年),入沅水校经堂就读,后人湘水校经堂深造。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3、曾廉,沅水校经堂主讲
曾廉(-),字伯隅,今邵东水东江镇人。20岁入县学,后入选岳麓书院。33岁主讲沅水校经堂。光绪二十年()中举人。二十四年()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清末,列强入侵,日军占琉球、台湾,蚀高丽(朝鲜),进而图犯辽边,“国将不国”。曾慷慨陈词,反对乞和,主张启用刚正忠义将帅力拒外敌,以固边疆。八国联国侵华时(年),曾随李秉衡出兵抗击。后调任陕西候補道,支持义和团保卫北京、天津的反帝爱国斗争。光绪二十八年(),曾因支持义和团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的梅屏山下,筑“拙阅堂”,从事教学与著述。宣统二年(),回归故乡,执掌杨塘书院山长,历时16年。尚孔孟之道,以“仁学”自勉,最负盛名。
4、张学济,湘西护法军总司令
张学济:—),字容川,湖南省芷江县人,少时沅水校经堂。年以秀才选拔贡生。光绪二十三年()科成,先进士。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清廷政治腐败,他认识到只有改造国家,才能图存,遂辍仕途,立志革命。光绪二十八年(年),以熊希龄荐举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期间结识孙中山,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盐行局局长,旋在上海组织广艺书局,做为秘密革命机关。又在汉口设《大江日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
5、张伯良,第一届留日学生会会长
张伯良(—),原名张学贵,字伯良,号葆元,芷江木叶溪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张伯良入长沙时务学堂。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维新期间,张伯良在《湘报》和校刊上多次发表文章鼓吹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伯良逃往日本。清光绪二十八年(),张伯良在日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专科,是最早的留日学生,曾任第一届留日学生会会长。民国二十年(),张伯良回到芷江,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监察委员兼县教育局局长。在任期间,与李永瀚捐赠大量图书,创办芷江县上三乡图书馆。后任省教育厅小学教员检定委员会委员。晚年信奉佛教。民国三十三年(),张伯良病逝。芷江县政府也曾将其城内住地“北街火药局巷”,一度改为“葆元巷”,以志纪念。
6、杨凤笙,《清史稿》名誉编修,革命奇女子王一知之父
杨凤笙名子玉(~),系张太雷夫人——王一知的父亲,芷江县艾头坪乡杨家村人,侗族;父早逝,三岁随母迁居县城。随后,就读于县城名塾师潘、田二先生门下,学业渐进,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光绪十三年(),沅州知府朱其懿在芷江创办沅水校经书院,调取府属各县高材生入院深造,号称校经士。杨凤笙因故尚未入学,不能进院肄业。朱其懿为发现人材,以观风试士,杨凤笙参加考试,因文章特异,惊动朱其懿,朱疑不是杨自己所作。当时在院读书的校经士熊希龄风闻其事,拜见朱其懿陈述自己与凤笙少年时代同游共窗,深知其为人,并将凤笙过去所作诗文呈朱其懿审阅,朱才相信凤笙是瑶玉奇材,到府试时取列案首,特调入校经书院就读。其后,历次岁、科二试,成绩特优。补廪入贡。
年,杨凤笙被选派留学日本,先入大成学校,毕业后又进哲学馆大学肄业三年。年回国,先后任湖南省西路师范、湖南省醴陵瓷业学校教师,主讲东文翻译、论理、国文等科。年,杨凤笙回芷江,补选为县临时议会议员。后被选为县参议员,兼任县法政研究所讲习,开地方自治制度、民事诉讼法两科。年,熊希龄任热河都统,杨凤笙被邀任都署军务厅总编辑员。同年8月,熊任国务总理,凤笙为国务院主事,又被委充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在北京期间,被清史馆总裁赵尔巽发现其材,被聘为《清史稿》名誉编修。
7、陈渠珍,多情传奇湘西王,一位九十多年前就已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的奇人。
陈渠珍(—)一位亦正亦邪、横跨三个朝代的江湖匪王,一位经历汉藏传奇婚恋,写出《艽野尘梦》这种痛彻心扉爱情的传奇之人,他与民国总理的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
陈渠珍,年9月22日生于凤凰镇竿城。7岁入私塾读书,后在沅州府芷江明山书院就学,16岁入沅水校经堂读书。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并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年)英军入侵西藏,达赖十三世向清廷求援,复又恐清军入藏,令藏军阻截。时清军已集结成都,陈渠珍上书《西征计划》,得上司赏识;参加了工布江达、波密等地战役。进军驻守工布江达,偶遇藏族姑娘西原,由此生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西藏后,进藏川军中的哥老会组织积极响应,其部属还杀死了协统罗长琦。陈渠珍为同盟会员,深知形势危殆,于是策动手下湘黔籍官兵名,取道羌塘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入青海返回内地,却因误入歧途,迷困荒漠,断粮挨饿,茹毛饮血,绝地辗转七个多月,直至民国元年(年)6月,历尽艰苦方到达西宁,全队仅七人生还。藏女西原追随陈渠珍走出大沙漠,却不幸病卒长安。年,陈渠珍返回凤凰为,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湘西,建设湘西独立王国。
民国25年(年),被迫赋闲的陈渠珍得以细细追忆廿四年前从军入藏,高原征战,结藏女情缘的传奇经历,写成《艽野梦尘》一书。
四、建国后历届校长(或主任)名单
建国初芷江沅郡联立初级中学
.10-.2校长彭定均
年2月更名为芷江县立初级中学
.2-.8校长韩晓瑞(芷江县人民政府县长兼任).9-.8校长张茂林(芷江县人民政府县长兼任)
年9月更名湖南省芷江中学
年8月更名为芷江县第一中学
年,学校成立芷江一中革命委员会,取消校长制
.11-.12主任江禾凯
年12月,芷江一、二中合并,成立芷江中学革命委员会
.12-.10主任廖乾发
.11-.12主任吴远昌
.3-.8主任李高斌
年9月恢复校长制
.9-.11校长商太生
年11月芷江二中分出,学校更名为芷江县第一中学
.9-.12校长商太生
.11-.8校长舒泽友
.9-.8校长姚鹏
.9-.8校长雷少云
.9-.8校长舒先竹
.9-.8校长李方中
.9-.8校长彭励志
年7月学校更名为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9-.2校长李方中.3-.8校长彭励志.9-.9校长谢志华.9-.8校长李泽民.9-.9校长何世双.10校长曹兴美